也就只有「家」了吧!当居家办公成为常态,生活与工作无缝衔接,两者到底该如何平衡?或许你能从设计师何雨晴与先生吴晨的家中找到答案。我们认为,家是开放、自由、包容的,可以通过创造空间来讲述故事,感受空间的情感与温度。
2018年,我和先生决定成立工作室创业,也是在这一年,我们决定开始装修自己的家,并把工作室搬了进来。房子的套内面积只有60㎡,三居格局,这让每个空间都显得很局促。因为目前只有两人住,我们舍弃了一间小卧室,并对空间做了微调:○ 次卧改多功能房,房间转角处做斜切处理,并用玻璃隔断代替墙,拯救无光窄过道。其实想改动的地方还有很多,但因房屋本身的承重结构,这个方案算是综合各因素后的最优结果。
我们家因为也是工作室,会有办公、会客洽谈的需求,有时也会把业主约到家里,所以希望能为他们营造一个休闲、舒适的洽谈氛围。考虑到这一点,客厅没有刻意遵从沙发+茶几+电视的布局,家具摆放更随性。两人位沙发搭配单人座椅,呈现围合对坐的方式,方便交流。客厅飘窗的视野很好,我们定制了软包垫作休闲区,人多也能充当沙发位。原木色小茶几是从国内木匠那淘来的,木头自然状态下呈现的“不完美”,与蕨类植物造景搭配,反倒有种侘寂风特有的情绪美感。不要电视让客厅变得更多元,家里的手办有一部分也放在这边做展示。
原客厅电视墙有一部分正对连通卧室的过道,我们利用这部分墙面做了个画框,建立视觉焦点,中间这个带有凹凸纹理的装置,其实是包装扫地机器人的减振盒,废物再利用,变成独一无二的配饰。画框中间也能随时替换成装饰画,我们家的装饰画大多都是我先生的摄影作品。对面就是通往卧室的过道,我们将其中一间改成了多功能房,以铁艺玻璃折叠门代替隔墙,并在墙面转角处做斜切处理,让窄过道显得更宽敞。改造时,我们拆掉一面墙,把厨房做成开放式,变成客餐厨一体的空间。餐厨之间以岛台分隔开,因为偶尔母亲会过来,能一起帮忙,下厨氛围好。原厨房连接生活阳台,做成开放式后,我们把去生活阳台的动线改到了卫浴间,并在厨房与阳台之间做了隔断,改成了灶台。改造后,厨房动线更合理,冰箱上是宜家的磁吸调味罐,避免占用台面操作空间。因为厨房紧邻玄关,橱柜转角处做了个进深350cm的鞋柜,旁边是橱柜的开放式置物区,用来存酒和好看的餐具。
最初规划餐区时就希望能有个长桌,用餐兼办公,所以自己设计了这张1.8米的实木餐桌,随着工作室的小伙伴越来越多,餐桌慢慢也变成我们的会议桌。餐桌后面的薄边柜是离地壁挂固定的,下方存书,中间墙面做大理石背板装饰,台面可作水吧台使用。
餐区后面的“水泥盒子”就是卫浴间,这个角度还能看到单拎出来的洗漱台。我们将整个卫浴间的外墙面都做了水泥漆处理,一方面是我们都很喜欢这种材质,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墙面材质的区分做一个功能区的划分。这边也采用了无踢脚线的设计,视觉上会更整体。多功能房因为刚好在客厅通往主卧的过道上,所以我们干脆将隔断墙拆除,改成了铁艺玻璃折叠门,这样过道也能接收到自然采光。多功能房是集客卧、储物间和书房于一体的空间,整排墙柜从入口延伸至窗边,榻榻米也是有储物功能的,生活杂物都能藏进去。我们在榻榻米下嵌入灯带,利用灯光制造悬浮感,减轻大体量储物柜带来的笨重感。书桌是我先生用宜家的胶合板跟瓦楞纸板手工DIY的,5张瓦楞纸板以双面胶黏合固定当桌腿,再与桌板组合,使用起来比四条腿的桌子还稳。原主卧面积很小,考虑到目前只有我们两个人,就把相邻的小次卧打通,做成了带独立衣帽间的套间。
与公共空间相比,卧室显得功能相对单一,我们只放了一张1.5米的双人床,工作结束后希望在这个空间能得到彻底的放松。主卧有个L型窗,完整的床头背景墙只有2/3,为了看起来更整体,我们定制了个半围合的硬包床头背板。两侧的床头柜是连接床体一起定制的,黑色抽屉柜的高度刚好符合躺卧时的使用习惯,取抽纸、书籍都很方便;上方的弧形金属置物架可用来随手放手机,站立状态取物也很舒适。
卧室视角看衣帽间,两空间以弧形门洞过渡。我们在衣帽间分别设置了封闭式衣柜储物区(正对的黑色衣柜)和挂衣区。开放式挂衣区使用更灵活,因为有软帘作隔断,完全不用担心东西多会显乱。
借用部分衣帽间的面积,我们把洗漱台外移到过道,卫浴间彻底实现干湿分离。洗漱台的台盆和镜柜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,镜柜两侧特意各留了20公分空隙,搭配隔板能储物,漱口杯以及常用的洗漱用品都能收在这边。杜邦可丽耐的台盆也是我们根据日常使用习惯定制的,台盆内特意做了阶梯设计,洗手液可以直接放在台盆内,不用担心水渍会弄脏台面。
卫浴间内,淋浴区跟马桶之间以玻璃隔断简单分隔,地面做隐形地漏更美观,能完美融入地面瓷砖。
淋浴区的置物台是主卧床头储物台同款,也是我们自己设计的,没有棱角的圆弧造型也能给人安全感。改造时,我们将卫浴间跟生活阳台连通,并把阳台改独立洗/晾衣房,两空间仅用一道拉门隔开,洗澡换下的脏衣服能直接丢进洗衣机清洗,动线更合理。
选择把工作室搬进家,其实也变相接受了工作/生活无缝衔接的状态,别人可能是996,居家办公大概就是007。“但比起在办公室正襟危坐,我们还是更喜欢home studio的办公体验,有真实的生活感触,能从使用者的角度去探索和思考人与空间的关系,才能做出贴合不同居住者的家”。